隋代 ‧ 石灰石 交腳彌勒菩薩造像
AN EXCEPTIONAL LARGE LIMESTONE STATUE OF
CROSS-ANKLED BODHISATTVA MAITREYA
SUI DYNASTY ( 581 - 619 )
本件為 隋代 石灰石 交腳彌勒菩薩造像,
高度: 98 公分
簡介:
佛造像風格延續南北朝時期,犍陀羅藝術及笈多王朝的影響,
加上漢化,整體雕塑漸趨於寫實飽滿。
本件身後除了桃形背光,飾以蓮花紋頭光,
左手側向結予願印,右臂雖毀損舉至胸前右掌應是結說法印,
此造像為菩薩形相,為彌勒上生於兜率天宮內院,
交腳而坐為諸天人說法的姿態。
參考資料:
中國敦煌莫高窟第275窟正壁,北涼時期交腳彌勒菩薩。
Mogao Grottoes - Cave 275.
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,犍陀羅交腳彌勒造像。
TOKYO NATIONAL MUSEUM.
隋 - 初唐 ‧ 石灰石 菩薩立像
A LARGE LIMESTONE STATUE OF BODHISATTVA
SUI - TANG DYNASTIES ( 581 - 907 )
本件為 隋 - 初唐 石灰石菩薩立像,
高度 153 公分
簡介:
隋唐佛藝術上承元魏,造像風格延續北周北齊,
此像姿態柔腴優雅,刻劃自然寫實–屬於隋-初唐時期風格。
整體為站立姿以三折身表現,於項頸、腰臀及膝部處均做轉折,
整體線條曲線柔雅,體態婀娜動感。
參考資料:
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-隋代 石雕菩薩立像。
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-唐代 石雕菩薩立像。
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(MET MUSEUM)
美國弗瑞爾·賽克勒美術館-唐代 石雕菩薩立像。
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
唐代 ‧ 木雕十一面觀音像
(新疆地區)
WOODCARVING STATUE OF ELEVEN-FACED GUANYIN
( Avalokitesvara ), XINJIANG AREA
Tang dynasty ( 618 - 907 )
本件為唐代自新疆地區傳世的十一面觀音木雕造像,
主面部保存較完整而其他面損傷不一,
除了軀體的風沙磨損痕跡比較明顯,整體因長期乾燥
脫水而得以完好保存下來。
參考資料
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唐代 石雕觀音菩薩立像
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 唐代 木雕釋迦牟尼立像
中國新疆和田地區博物館 唐代 木雕
遼 ‧ 金 木雕藥師佛造像
A WOODCARVING STATUE OF PHARMACIST BUDDHA
LIAO-JING DYNASTIES ( 916 - 1234 )
高度: 68 公分。
遼金時期之佛造像和五代及宋一樣,是繼承唐代傳統,
因此在遼金佛教藝術作品當中,很容易發現唐之特色。
而遼金統治期間,佛教尚十分流行,佛教美術亦有相當的成就。
但遼金時期佛造像風格中 ‧ ‧ ‧
臉龐不如唐之渾圓,雙眉弧度略緩,眼細而平,均具有契丹人的特色。
明代 ‧ 木雕伽藍菩薩立像
明代 ‧ 木雕韋馱菩薩立像
A WOODCARVING STATUE OF GARANSHIN
DHARMAPALA ( GUAN YU )
A WOODCARVING STATUE OF SKANDA
DHARMAPALA ( WEI TUO )
MING DYNASTY ( 1368 - 1644 )
高度: 108 ~110 公分。
材質:樟木
簡介:
難得一見 木雕護法神立像一組 (左右護法)
身為伽藍菩薩的關公,為佛教寺廟右護法神,
此造像頭戴錦冠,身披戰袍而內著龍紋甲冑,
神態莊嚴、整體姿態雄健有力。
韋馱菩薩又稱韋馱天,為佛教寺廟左護法神,
此造像頭戴虎頭盔,深目遠眺而面帶微笑,
身披戰袍挺胸收腹右手插腰,左手持降魔杵觸地,
展現智勇雙全之護法神形象。
點選圖片見詳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