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10-12世紀 藏帕風格 銅質四臂觀音造像

  • 作家相片: hongli21期秦鴻立 qin
    hongli21期秦鴻立 qin
  • 2020年5月22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2021年4月6日

The red bronze statue of Tibet,Pala style’s four armed Avalokiteshvara

10-12th Century AD.

Height : 110 CM.

10-12世紀 西藏地區 藏帕風格 銅質四臂觀音菩薩

材質 : 紅銅。

高 : 110 公分。




西元8 – 12 世紀時,印度帕拉王朝在東印度形成了佛教藝術風格,

該王朝的佛教及其藝術經由尼泊爾傳入西藏,與西藏傳統的審美和工藝結合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造像藝術風格–藏帕風格,約於西元10 - 12 世紀形成。藏帕風格造像也帶有藏西風格的工藝特色,造像銅質居多,有黃、紅、青銅等。

此造像為站立姿,下半身雖部分毀損,仍可見菩薩像軀體呈現三折枝式、婀娜多姿優美動人。造像衣質薄透,

飾物簡潔,可以看見造像結實健壯,豐滿扭動的軀體完全顯露出來,極富動感和肉感。


造像頭戴山形髮髻冠和三花冠。花冠造型高大複雜,其上果飾小化佛。而冠口寬大把頭髮蓋得嚴嚴實實,額部

幾乎看不到髮絲,冠口外沿上一般飾二至三排連珠紋,頗有裝飾性。耳邊和耳垂下也都有花形裝飾。


造像面部呈倒三角形,額部高廣,兩頰尖削;眉眼向兩側上翹,雙目微微睜視,神態清新明朗;高鼻小嘴,

鼻和嘴比較集中,整體看相貌比佛造像更加嫵媚。




菩薩衣飾很簡潔,脖子掛項圈,項圈為連珠紋形式,此造像有兩圈的,項圈下墜有三個小花瓣。

上身披一條聖帶,是絲織物形式的大寬帶,斜披於胸前,上窄下寬。

下身圍裙(蓋住雙腿的長裙或長短邊的短裙),這種特別的形式應來源於南亞人的衣著習俗。腰間束帶結垂於

兩腿間,腰帶和垂帶形成“丁”字形。因為是站像,臀部一般還要斜束一條絲帶,在身體一側打結後飄吹於身側。





此造像雖部分殘缺,但主體風格與文獻記載相符,是佛教藝術雕塑中難能可貴的上乘之作。


佛教典故 - 四臂觀音

四臂觀音是藏傳佛教崇奉的重要神祗,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有著極其殊勝的崇高地位。

藏族人民深信,雪域之地之所以能夠得到教化,逐步開創文明,

和觀世音菩薩的化現有著脫不開的關係,視其為守護神。


四臂觀音與文殊菩薩、金剛手菩薩,合稱「三族姓尊」(雪域三怙主)、「事部三怙主」,

分別代表「伏惡、慈悲、智慧」三種特質,故稱「悲智力三部主」,為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門。

在藏傳佛教藝術品中,四臂觀音是廣泛採用的佛神題材。


四臂觀音造像十分曼妙優美,祥和端莊。一面四臂,不為煩惱,

觀音雙目微閉,口小緊抿,寂靜含笑,以菩薩慧眼凝視著有情眾生,透著慈悲之態。


四臂代表四無量心,及「慈」、「悲」「喜」「舍」:

「慈無量心」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;

「悲無量心」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;

「喜無量心」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;

「舍無量心」願諸眾生永離貪嗔痴之心住平等舍。


同時四臂也代表四種佛行,即 「息」、「增」、「懷」、「誅」:

「息」是平息所有的痛苦、障礙及困難;

「增」是增加福報、智慧、長壽、財富等;

「懷」 是救度眾生、領導他們修行;

「誅」 是誅滅眾生種種惡念、克服外界魔障等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Our Recent Posts

Tags

讀心齋美術館

DUXINGZHAI

BOOKING OR RESERVE : 
GMT+8, AM 10: 00 - PM 07: 00, MON~SAT

OPENING TIMES : 

GMT+8, PM 01: 00 - PM 08: 00, MON~SAT
TEL : 886-2-2702-7767
FAX : 886-2-2708-7797

Follow

  • twitter
  • Facebook社交�圖標
  • Instagram

Contact

TEL : 886-2-2702-7767

Address

台北市-大安區-敦煌里

信義路四段265巷8號2樓

FAX : 886-2-2708-7797

大 秦 藝 術 投 資 有 限 公 司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