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笈多王朝 - 膏泥塑釋迦牟尼佛造像
- hongli21期秦鴻立 qin
- 2019年4月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2021年3月18日
-讀心齋館藏-
Clay sculpture of Sakyamuni Buddha,
Gupta Empire ( 319-550), India. H 28.5cm
印度笈多王朝 ( 西元 319 - 550 年 )
膏泥塑釋迦牟尼佛造像
笈多王朝(Gupta Empire)(319年-550年)是以恆河流域中下游為基地的大帝國,曾統治印度次大陸中的許多地區,是印度歷史上其中一個最興盛的時期,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,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。
笈多王朝的和平及富裕使得百姓可以在致力於科學及藝術的發展,在科技、工程、藝術、辯證法、文學、邏輯學、數學、天文學、宗教及哲學上都有許多的成就,這些也是印度教文化的重要成份。
此佛造像頭部肉髻高起、螺髮右旋、面龐圓潤,雙耳垂肩。眼瞼低垂,目光內斂,嘴角微揚,表情典雅祥和。
身著通肩袈裟、薄衣貼體仿若透明以及無衣紋造像、寬肩厚胸、螺髮豐頰等造像特徵,顯現人體的生命感和力量感,融合了秣菟羅跟鹿野苑Sarnath地區造像特徵。
雙手原本的手印是說法印(又稱轉法輪印)、佛陀說法時的手印,坐姿為全跏趺坐(吉祥坐)
下方台座表示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,在佛教史上稱為「初轉法輪」。座下兩側刻有獅子,代表佛以無畏音說法,如獅子吼。
笈多時期的佛教造像藝術,把犍陀羅和秣菟羅的差異性相互融合並轉變,將西方的寫實與造型,融入傳統印度特有的本土藝術典型中,以完美純粹的藝術手法和雅致鮮明的民族特色,創造了新的佛教造像樣式,也創造了印度佛教雕刻藝術的巔峰時期,對於中國魏晉南北朝的佛教雕刻,尤其是北齊的佛教雕塑藝術影響深遠。
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