材質:銅合金
高度:110公分
西元8–12 世紀,時值古印度的帕拉王朝,它在東印度形成了自己的佛教藝術風格,該王朝的佛教及其造像藝術,再經尼泊爾傳入西藏,與西藏傳統的審美觀和工藝相結合,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造像藝術 – 帕藏風格,大約於西元10 - 12世紀形成。
註:帕藏風格,
TIBET-PALA STYLE
帕藏風格造像也帶有藏西風格的工藝特色,造像以銅質居多,有黃、紅、青銅等。
造像面部呈倒三角形,
額部高廣,兩頰尖削;
眉眼向兩側上翹,雙目微睜,
神態清新明朗;高鼻小嘴,
鼻和嘴比較集中,整體來看相貌比佛造像更加嫵媚。
讀心齋.館藏
預約 02-2702-7767
造像頭戴山形髮髻冠和三花冠,花冠造型複雜、果飾小化佛。
而冠口寬大把頭髮蓋得密實,其額部幾無露出髮絲,沿著冠口邊飾以二排寶石,連珠紋飾具設計感。頭冠耳際及下有花形裝飾。
此造像為站立姿,下半身雖部分毀損,仍可見菩薩像軀體呈現出三折肢,婀娜多姿、優美動人。
造像衣質薄透飾物簡潔,可見其肌理結實健壯,豐滿扭動的軀體完全顯露出來,富涵肉感律動。
菩薩衣飾很簡潔,脖子掛項圈,項圈均為寶石串成呈現連珠紋,大型項圈有多個花瓣形狀飾品,前後之花瓣紋飾各異。
上身披一條聖帶,是絲織物形式的大寬帶,斜披上身上窄下寬。
下身有圍裙,可能是蓋住雙腿的長裙或長短邊的短裙,這種形式表現源自於南亞人的衣著習俗。
站像腰間有兩層華美腰帶,雕刻花瓣及寶石鑲嵌紋飾,腰部旁邊束有絲帶成結,絲帶在腰臀部前後自然服貼垂墜。腰帶和圍裙前束帶呈“丁”字形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