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CLAY SCULPTURE OF SAKYAMUNI BUDDHA, GUPTA DYNASTY
INDIA.
H 28.5 CM
規格:
高度 28.5 公分
古印度笈多王朝Gupta Empire西元約 319年-550年之間,
以恆河流域中下游為的大帝國,曾統治印度次大陸的許多地區,
是印度歷史當中最興盛的時期。它被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,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。
笈多王朝統治下的和平及富裕,
使得百姓可致力於科學及藝術的發展,在科技、工程、藝術、
文學、辯證法、邏輯學、數學、天文學、宗教及哲學等各方面
都有許多的成就,這些也是印度教文化的重要成份。
此像頭部肉髻高起、螺髮右旋、面龐圓潤,雙耳垂肩。
雙目微睜低垂,眼神內斂,嘴角微揚,表情典雅祥和。
此像雕刻身著通肩式袈裟、薄衣貼體彷若透明,其上無衣紋飾、寬肩厚胸、螺髮豐頰等特徵,體現釋尊生命感和力量感,融合了秣菟羅跟鹿野苑地區造像特徵。
佛陀說法時手結轉法輪印,盤腿成金剛跏趺坐。其下方台座象徵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,於座下兩側雕刻雙獅,佛以無畏音說法,如獅子吼。
在佛教史上稱為「初轉法輪」。
註:
秣菟羅MATHURA
鹿野苑SARNATH
讀心齋.館藏
預約 02-2702-7767
笈多時期的佛教造像藝術~
把犍陀羅和秣菟羅的差異性相互融合並轉變,將西方希臘寫實風與造型,融合了傳統印度特有的本土藝術典型中,以極致純粹的工藝文化鮮明的民族特色,創新了佛教的造像樣式,也達到了印度佛教藝術的巔峰。
深刻影響後來中國魏晉南北朝的佛教雕刻,尤其是北齊的佛教雕塑藝術。
Commentaires